icon
网址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notion image
原文:
Giving predictable advice to adolescents — urging them to stop doing things that aren’t good for them — is a classic mistake. The voice of “no” is one that teenagers are already well aware of. A more effective way to get through to them (or anyone else with self-destructive habits) is to adopt a more neutral attitude and simply ask them about the effects of whatever they’re doing. Unfortunately, when this question comes from someone who is in fact anxious to make them change, it won’t be heard. Teenagers can smell manipulation a mile away.
 
译文:
给青少年讲老掉牙的说教是个很典型的错误,比如劝他们改掉坏习惯。“不要这样不要那样”,青少年早就听腻了。想让他们(或者其他有坏习惯的人)听进去,还不如采取更中立的态度,直接问他们做这些事对自己造成了什么影响。不过可惜,如果这么问的人本来就是想改变他们,青少年照样听不进去。PUA的味道,他们老远就能闻得到。
 
心得体会:
“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若只是动动嘴皮子说几句说教的话,就期望孩子能立刻做出积极的改变,这种想法实在是过于天真。
父母的说教很容易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说教也常常是“怎么说都肯定对”的大道理,反驳不了,但与我无关。就算对,也没有能落地的方法论。
父母也容易“过于理想化”,像是纸上谈兵一样,把活生生的有各自烦恼的孩子简化成千篇一律的拥有相同面孔的孩子。在孩子看来,这样的家长根本就不理解自己。那他们的说教,就算提供了方法论,也不是为我量身打造的。
青少年需要的首先是理解和包容,其次是榜样和示范。父母要先知道自己的孩子面对着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做到这一点有时候就已经够了。父母甚至不需要去亲力亲为解决孩子的困难,满足孩子的需求,因为父母并不是孩子世界的全部(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其次,自己说的大道理要先自己去实践(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用行动展示正确的行为模式,比千言万语更有效。
一旦想通了这一点,跟别人(包括自己的子女)相处的时候,就会学着闭嘴。我以前看过一个小学老师的视频,说她有一个“两分钟法则”,如果对方的需求能在两分钟内解决,那就提建议或者指出问题;如果对方的需求不能在两分钟内解决,那就闭嘴。我觉得很有道理。
如果实在是想给点建议,最起码,可以先问问“你想听听我的建议吗?”
 
翻译思路:
没有甲方的翻译才是好翻译。
为什么“predictable”翻译成“老掉牙”?首先,可以肯定的说,按照词典意思翻“predicatable”非常不顺嘴。词典里,它的释义是“可预测的/可预见的”,你套进去试试。什么叫“predictable”?就是老话说的“你一撅屁股就知道你拉什么屎”。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可以做不同的解释。比如,“I’m so predictable that I border on being boring.”这里就是形容我这个人啊,循规蹈矩,做什么不做什么根本不出人所料。而原文里的“predictable”可以理解为,大人一张嘴,就知道要说什么了,陈词滥调,毫无新意。其实就是“老掉牙”的意思。
 

 
notion image
原文:
We rarely feel the emotional demands we put on others. What we feel is their response to it. The people who resist conversation with us may indeed be more reticent than most. Still, their backing off is not just habit but response.
 
译文:
我们对别人提出的情绪需求,自己经常意识不到。我们能明确感受到的,是别人对我们的情绪需求的回应。拒绝与我们交谈的人,确实可能是比较沉默寡言。但是,他们的回避并非仅仅出于习惯,也是对我们的回应。
 
心得体会: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算你要求别人给你提供情绪价值,也不要觉得只有你的情绪有价值。”
 

 
notion image
原文:
Non-stupid people always underestimate the damaging power of stupid individuals. In particular non-stupid people constantly forget that at all times and places and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to deal and/or associate with stupid people infallibly turns out to be a costly mistake.
 
译文:
不蠢的人总是低估蠢人的破坏力。不蠢的人尤其常常忘记,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情况下,与蠢人打交道甚至是结交蠢人,都无一例外是会付出高昂代价的错误。
 
心得体会:
《The Basic Laws of Human Stupidity》是一本特别薄的小册子,内容幽默而犀利。在作者的观点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运用概率论和统计学原理所做的推论:假设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蠢人,那么这个比例无论在何种环境、何种文化背景、何种教育水平的群体中都是相对恒定的。也就是那句老话,“树大有枯枝,人多有白痴”。
跟蠢人打交道,最有性价比的做法就是敬而远之。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试图改变他们或是理解他们的行为逻辑,不如保持适当的距离,减少不必要的互动。这不是傲慢,也不是偏见,而是基于理性的成本效益分析,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情绪要用于更有价值事物。
 

 
notion image
原文:
Angry people never feel guilty, because they always blame others. They defend themselves by projecting their internal fears outwards on to others, so they can be angry with them instead of with themselves.
 
译文:
愤怒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他们总觉得问题在别人身上。他们给自己开脱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把内心的恐惧投射到别人身上了,这样就可以对别人不满,而不是对自己不满。
 
心得体会:
有些人总是怒气冲冲,对周围的一切不满,却从不反思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投射,是对脆弱(甚至阴暗)内心的保护。很多人对别人的不满,其实是在别人身上看到了不敢面对、不想面对的自己,把该面对的自我批判转嫁到他人身上。愤怒是最容易被激发的情绪,却也是最能掩盖我们真实感受的面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智慧始于对自我诚实。
在冲突中聆听:理解情绪与真诚建议——读书笔记2025年第32周使用FFmpeg批量切割音频(Window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