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网址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
本文根据播客内容整理而来
历史的每一次停战,都像是在风暴眼里短暂换气——平静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加速前的蓄势。2025年10月30日,川普与习近平在釜山会面,随后美方高调宣布“胜利”:中国将重启购买美国大豆、继续向美供应稀土,并配合打击芬太尼。这一幕看似熟悉,实则耐人寻味。谁真的赢了?谁输不起?更重要的是,这次停战对我们的生活与未来意味着什么?

会晤的“结果”,其实在吉隆坡敲定

相比美方的欢庆,中方的态度更克制。真正的共识,早在10月26日吉隆坡的谈判代表会晤中已定型。三个关键点:
  • 关税:美方取消此前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双方互相暂缓加增的24%对等关税一年。
  • 出口管制:美方暂停9月29日公布的“50%穿透性规则”一年;中方暂停新近启动的稀土出口管制一年。
  • 海事与航运:美方暂停对华海事物流与造船业的301调查一年,中方对应暂停反制一年。
至于芬太尼禁毒合作、农产品贸易、TikTok等议题,双方仅确认“达成共识”,细则未落纸。这种“留白”,恰恰是停战的真实注脚:握住关键杠杆,给非核心议题留空间。

芬太尼关税:政治逻辑大于经济逻辑

很多人以为美国对中国加“芬太尼关税”,是因中国放任毒品外流。事实并非如此。自2019年5月起,中国已将芬太尼及其衍生物纳入严格管制;美国公开数据也显示,2024年因芬太尼造成的死亡下降约37%。美方如今把责任指向“中国对墨西哥的设备出口”,逻辑并不严谨。
美国财政部的制裁清单,多是生产压片机、覆膜机等医药设备的公司。这些设备在正规药企比比皆是,出口企业如何判断下游用途?医疗设备采购合规流程充足,但用途不可控。更真实的解释是:这是一张政治牌。它既迎合“禁毒”叙事,也避开了对“合法化大麻”利益集团的利益红线;在竞选层面,它又能显示“对华强硬”。因此,被取消的10%芬太尼关税,更像是从一张政治牌上退一步。

“穿透性规则”与稀土:两把剑都很锋利

美国的出口管制长期遵循“技术占比阈值”:向普通目的地25%,向受制裁地区10%。上了实体清单的企业,买任何含美技术的产品都要申请许可,且默认“推定拒绝”。9月29日美方升级为“50%穿透性规则”:被列清单公司只要控股某企业超过50%,被控股方也进入管制。像荷兰安世半导体(被中国文泰科技100%控股)就因此被荷兰政府盯上,这条规则如果强推,会波及大量中国在外投资。
中方的回击也很有想象力:宣布海外材料中只要含中国稀土超过0.1%就要管控。考虑到中国稀土产量约占全球70%,这几乎等于给大量电子元件上“出口许可的锁”。这两招都能打痛对方,也都在长期里带来副作用:长期禁供稀土会逼迫美国发展替代供应链,就像高端芯片禁供加速了中国本土替代。这也是为何双方选择暂停一年——用时间换空间,用空间看变量。

海事301与“特别港务费”:打的是造船业的腰

今年10月14日起,美国对与中国有关的船舶按每净吨收取费用,未来三年逐步从50美元涨到110美元,航运成本可立刻上浮约20%,对本就薄利的航运与造船业是扎实一刀。
这招的指向很明确——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强势到“有点离谱”:上半年完工量全球占比51.7%,新接订单68.3%,手持订单64.9%,挂中国旗的在航船舶约占16%。
中方随后对靠岸中国的美国船只收取类似“特别港务费”,额度逐年抬升,形成“互相伤害”的局面。这一项暂停一年,减压不只在账面,也给行业信心喘息。

四轮前戏:十月不是突发,而是收官

很多人以为十月突然激烈、然后突然缓和。其实此前已有四轮试探与回合:5月日内瓦(关税大幅回撤),6月伦敦(EDA软件民用放行),7月斯德哥尔摩(AI芯片封锁升级与稀土管制加码的对冲),9月马德里(聚焦TikTok、以部分半导体企业“移除管制名录”作为交换)。到了10月,彼此都清楚:新筹码有限,硬拗代价上升,继续拉扯不划算。

为什么“再打下去”都不合算

对美国而言,能用的招基本用了:关税、技术封锁、长臂管辖、去风险的人才与教育政策……热战不可行(成本与后果不允许),旧工具边际效应递减。中美贸易额2025年前三季度为4258.16亿美元,同比降15.6%;在中国总贸易中的占比跌至9.1%(较往年高点下滑逾40%)。更细看,中国自美进口降16.9%,美自中进口降11.6%——美国对中国产品的依赖降得更慢,继续加税未必“伤人不自伤”。叠加通胀重回上行通道(7-9月环比2.7%、2.9%、3.0%),制造业PMI长期不达50,特朗普票仓中的豆农与中低收入群体对物价更敏感,这些现实会传导到政治层面。
对中国而言,替代市场无法弥补利润差额。东南亚有规模但消费力有限,发达市场仍是高利润的主战场。以大豆为例:中国每年自美进口约2000万吨,不仅是平衡逆差,更是具有性价比的选择。过去几个月,巴西大豆对华报价从约420美元/吨涨到近490美元/吨,运输路线也更贵,国内豆油压榨与豆粕成本随之上行,生猪养殖成本明显抬升。若坚持政治账户而忽略经济账户,代价会增加;更高效的路径是“边买边学”,把时间成本换成技术沉淀。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长期逻辑”:封锁会加速国产替代,这在芯片上已显现。英伟达就多次抱怨,限制中国购买高端芯片实际上是在帮助华为抢占市场——限制高端芯片输入,短期打击了市场需求,长期实际上在助推国产生态。稀土亦然,绝对停供会把对方倒逼建立“独立供应链”。停一停,是为了不把对手从依赖中释放出去。

谁赢了?我的答案是:中美都赢了,别人输了

美国通过与多数国家的双边安排,既加关税又要求购买美货,出口累计到7月增长约5.5%,据称2025财年关税收入约1950亿美元(较上年大幅提升)。在中国以外的战场,美国赢得更多、更稳。而在中国战场,美方并未明显输掉——它收回了一些过度政策,保留了关键影响力。
中国的收获是“承认与空间”。当美方以“G2”语境与中国会晤,本质上是在公开承认一个两极格局已形成,单极回潮的窗口正在缩小。这种承认,会减少部分盟友在意识形态上的冒进,给中国的国际推进降低摩擦系数。对内则是路线的验证:坚持中高端制造与自主科技、对美“不卑不亢”,在数据与停战时间窗里找到了合理性。关税降低与航运缓和,会改善出口利润与就业,进而提振内需——这对眼下经济尤为关键。

下一程:合作与博弈并行,老王与新王同台

把话说穿:这不是“谁彻底赢了”,而是“各自赢得了继续前行的时间”。美国还将保持在科技与高端制造上的优势一段时间;中国在终端制造的全球优势会继续扩大,并逐步切入部分高端领域。在这期间,摩擦不会消失,但规模与烈度会可控。无论做供应链、研发,还是投资,情绪要降温、数据要抬头——看订单结构、看利润率、看替代进度,别被“口号胜利”冲昏头脑。

结语:停战不是休息,是选择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釜山握手给了中美一个“喘息的选择权”。选择继续冲撞,还是选择在竞争中合作,决定的不只是两国的曲线,也会决定许多普通人的账本。我们该思考的,不是“今夜谁胜谁负”,而是“我们要在怎样的世界里工作和生活”。下一次风起,未必会从我们预设的方向吹来。愿我们在不确定中,保留确定的原则与耐心。
壮壮幼儿园面试——学知园北京三峰小环线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