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情绪需求——读书笔记2025年第31周翻译对青少年的教育应避免单纯的说教,而应采取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关注他们的情绪需求。父母应以身作则,实践所讲的道理,帮助孩子面对困难。此外,愤怒和情绪投射是常见的心理现象,理解这些可以促进更好的沟通和自我反思。2025-8-4 文字 思考 健康 阅读 学习 心理 心情 读书 笔记
沟通、情绪与人际关系——读书笔记2025年第30周翻译沟通中,倾听他人的情绪并不意味着要为其负责,理解这一点有助于减少误解和防御心理。收入的增长虽然短期内改善生活质量,但长期财富的积累需要时间和智慧的投资决策。未满足的情感需求可能导致个人野心或讨好他人的行为,理解沟通中的误解模式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线性思维简化了人际互动,容易导致关系的恶化和问题的无解。2025-7-21 文字 思考 健康 翻译 阅读 电子书 学习 心理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九三八年五月)思想政治持久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关键,强调在敌我力量对比下,通过战略防御和灵活的进攻战术,逐步消耗敌人力量,最终实现胜利。团结全国力量和动员民众是胜利的基础,必须坚持抗战和统一战线,以实现持久的和平与解放。2025-7-20 文字
毛泽东《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思想政治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探讨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强调事物内部矛盾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指出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中起决定作用。辩证法的核心在于理解对立统一的法则,揭示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斗争与同一性。2025-7-19 文字
重建精神家园——读《课本中消失的文学生命与千古追求》心情随笔区桂芝老师的书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批评台湾教育中对经典文言文的删减,强调道德教育和古典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呼吁重视文化传承与人格培养。2025-2-21 文字 阅读
【转载】“必有事焉”是什么意思学经“必有事焉”是孟子提出的观点,强调通过集义来养气,实现人与天道的沟通。宋明理学家如张载、程颢、朱熹等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事”既是内心的修养,也是道德践履的体现,反映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思考。2025-1-14 文字
海外华人看当年事件思想政治作者以中立视角回顾六四事件,探讨了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经济改革中的困难以及学生们被利用的悲剧,认为事件的失败导致中国政治改革停滞,最终未能推动真正的变革。2025-1-12 文字
省察克治是什么意思学经省察克治是王阳明提出的修身方法,强调通过反省和自我检查克服不良倾向,促进道德成长与内心平和。实践包括定期反省、识别问题和及时纠正。此方法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12-20 文字